在现代钢铁冶金的严苛环境中,尤其是在炉外精炼(LF)等真空处理环节,对耐火材料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耐高温。传统的莫来石-碳系材料,其在高温下由碳引发的莫来石分解反应,成为其无法逾越的性能天花板。尽管引入氧化锆形成的莫来石-氧化锆(M+Z)体系能通过动力学效应和共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这种分解,但其约1730~1750°C的分解熔融温度,在LF炉的极限工况面前仍显力不从心。这促使行业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性能更卓越的替代者:刚玉-氧化锆-碳(A-(C+Z)-C)系滑板。
这一技术路线的更迭,核心在于用化学稳定性更优的刚玉-氧化锆(C+Z)共晶,彻底取代了相对不稳定的莫来石-氧化锆(M+Z)体系。这一战略性的转变,迅速在实际应用中证明了其价值,显著提升了滑板的使用寿命,并赢得了钢厂的广泛认可。
A-(C+Z)-C系滑板的性能基石,源于其核心骨料——电熔氧化锆-刚玉。这种材料并非单一物相,而是一个复杂的微观复合体。根据其ZrO₂
含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别:
ZrO₂
含量通常在20%~30%。其显微结构特征是初生的刚玉晶体(Primary Corundum)作为增强相,均匀地弥散在刚玉-氧化锆共晶基质之中。这可以想象成一种天然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初晶刚玉提供了骨架强度。其典型结构如图7-52所示,而图7-53则直观展示了这些不规则的粒状初晶刚玉在耐火砖中的分布形态。ZrO₂
-(C+Z)类): ZrO₂
含量超过50%,此时初生相变为氧化锆。ZrO₂
含量在42%~45%之间,理论上整体呈现为细密的共晶交织结构,具备优异的综合性能。实践中,国外产品多倾向于采用含ZrO₂
约20%的亚共晶原料。然而,国内一些先进的生产实践,如唐钢在1998年的尝试,已经开始引入近全共晶的电熔料。如图7-54的低倍结构所示,可以清晰分辨出含初晶刚玉和近全共晶两种不同结构的骨料颗粒。后者的显微结构(如图7-55)揭示了其细密的共晶网络。值得注意的是,实测的共晶点ZrO₂
含量约为39.6%~39.8%,略低于理论值,这种细微的成分偏差,恰恰是影响材料最终性能的关键变量之一。
在配方设计中,有时为了在化学成分报告上提升ZrO₂
的表观含量,一些制造商会在使用含20% ZrO₂
电熔料的基础上,额外添加3%~5%的电熔或烧结部分稳定氧化锆(PSZ)。这种做法虽然能让成分达标,但这些分散在基质中的ZrO₂
碎屑(如图7-56),与真正共晶结构中的氧化锆在性能贡献上,不可同日而语。
铝锆碳滑板的制造工艺,如采用无定型碳和添加硅粉,已是常规操作。然而,真正的技术深度并非体现在配方单上。当行业普遍将焦点放在主原料的“血统”(如是否采用进口T-氧化铝)时,一个更深层次、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却常常被忽视:原料颗粒之间的结合状态。
一切颗粒复合材料的性能核心,都归结于相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正是基于这一普遍准则。
1. 主原料的再思考:T-氧化铝的神话与现实
国外高端制品青睐的T-氧化铝,其与国产烧结氧化铝在显微结构上的差异,本质上是烧结工艺(温度-时间曲线)的产物,直接反映在高温体积稳定性上。宣称T-氧化铝的晶体大小和形貌本身就能决定滑板的最终质量,这无疑是夸大了单一因素的作用。其优越性论述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市场营销的偏颇。最终,决定材料韧性和强度的,是这些氧化铝颗粒之间,以及它们与基质之间能否形成强韧、致密的结合。
2. 碳质原料的精妙运用
“不用粗粒片状石墨”不等于完全排斥石墨。事实上,一些顶级的国外产品采用了粒径仅50μm的微细石墨。这种微细石墨能极度均匀地分布在基质中。尽管它仍是片状晶体,在受力时会沿(0001)解理面开裂和扭折(如图7-57),但由于基质中存在足量的微粉,这些微粉能够填充到石墨片扭折产生的微小空间中,与之紧密挤压,从而将片状石墨开裂可能造成的结构疏松效应降至最低。
3. 金属添加剂的“无心插柳”:从抗氧化到原位增强
在滑板中添加铝(Al)和硅(Si)粉,其初衷与在镁碳砖中一样,是为了防止碳的氧化。然而,在滑板较高的热处理温度下(例如高于1200℃),这些金属粉末的命运发生了奇妙的转变。它们会部分或全部与碳和环境中的氮气反应,生成氮-碳化物纤维。
如图7-58所示的纤维状物质,经元素分析含有Al、C、N三元素,被确认为氮-碳化铝(Al(C,N))。这一发现反向证明了配方中加入了极细的铝粉,因为它没有在基质中留下粗大的反应后孔洞。同理,硅粉也会在高温下局部形成氮-碳化硅(Si(C,N))纤维。这些在基质中“原位生成”的纤维,如同微观世界的钢筋,极大地增强了相间结合强度,并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整体韧性。于是,Al和Si粉的抗氧化作用,最终以生成更稳定的氮-碳化物增强相的形式得以实现——这与它们在镁碳砖中在使用过程于特定温区才发生反应的机理,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种从原料选择到微观结构演变的复杂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仅仅依赖原料的化学成分分析,已远不足以评估或保证最终产品的性能。对颗粒界面、相界结合状态以及原位生成相的精确表征,成为了质量控制和新材料研发的核心挑战。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我们提供深入的显微结构分析、物相鉴定和高温性能评估等质量控制解决方案,帮助您洞悉材料的内在奥秘,确保每一批产品的卓越性能。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