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端高温与氧化性气氛交织的严苛环境中,材料的寿命与性能面临着终极考验。对于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含碳及非氧化物耐火材料而言,其抵抗高温氧化的能力——即抗氧化性,直接决定了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生产效率。这不仅仅是一个材料属性,更是衡量其在高温服役条件下能否胜任的关键指标。本文将深入探讨提升此类材料抗氧化性的核心策略,并解析其性能评测的标准化方法与前沿实践。
要延缓或阻止高温下氧气的侵蚀,材料科学家们从材料的“先天基因”到“后天铠甲”构建了多维度的防御体系。这些策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常常协同作用,共同提升材料的“生存能力”。
材料的本征特性是其抗氧化性能的基石。最直接的思路是从源头出发,选择氧化稳定性更优的炭素原料。同时,材料的微观结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致密的、低气孔率的材料结构,相当于为氧气的入侵设置了物理障碍。通过优化工艺,提升制品致密程度,可以显著减少暴露在氧化气氛中的活性表面积,并延长氧气向材料内部扩散的路径,从而有效减缓氧化速率。这是一种从内部构筑防御工事的根本性策略。
向材料中引入特定的“添加剂”——即抗氧化剂,是另一种高效的防护手段。这些添加剂可以被看作是“哨兵”或“牺牲者”。它们通常是比碳更易与氧反应的物质,主要包括:
其工作机理颇为精妙。在高温下,这些添加剂会优先于碳发生氧化反应,消耗掉周围的氧气。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氧化产物(如SiO2、Al2O3等)往往是高熔点、高化学稳定性的氧化物,能够在材料的孔隙中或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玻璃相或陶瓷保护层,进一步封堵氧气入侵的通道,实现“原位”生成防护膜的效果。
对于石墨这类极易氧化的材料,为其穿上一层“防护外衣”——即表面涂层,是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在石墨颗粒表面覆盖一层能够有效隔绝氧气且润湿性良好的氧化物、碳化物或氮化物涂层,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其表面性质。目前,主流的涂层技术路径包括:
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价一种耐火材料的抗氧化性能?这需要一套标准化的测试方法来提供可靠的依据。
我国国家标准GB/T 13244—1991为含碳耐火材料的抗氧化性能检测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案,并根据材料是否含有抗氧化剂(即氧化抑制剂)区分了两种测试路径:
对于含抗氧化剂的材料: 核心评判指标是脱碳层厚度。测试过程模拟了材料的实际工况:将50 mm的立方体或圆柱体试样置于炉内,在流速为4 L/min的空气气氛下,以特定的升温程序(室温至1000°C阶段为8-10°C/min,1000-1400°C阶段为4-5°C/min)加热至试验温度,并保温2小时。冷却后,将试样切开,直接测量其氧化后形成的脱碳层厚度。这个厚度直观地反映了氧气侵蚀的深度,是衡量材料抗氧化能力的关键数据。
对于不含抗氧化剂的材料: 评判指标转为失碳率。测试过程首先对试样进行碳化处理并精确测定其初始残碳量和质量。随后,在氧化气氛中以8-10°C/min的速率升温至1000°C并保温5小时。冷却后,通过称量氧化后的质量,计算整个过程中的质量损失,从而得出失碳率。该指标从宏观上量化了材料因氧化而损失的碳量。
对于SiAlON、AION及其他先进氮化物耐火材料,目前业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抗氧化性能测试标准。研究者们通常采用更为灵活的表征方法来评估其性能,主要包括:
准确量化这些复杂的性能变化,无论是为了新材料的研发数据支持,还是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控制解决方案,都对测试的精度和规范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