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耐火材料领域,氧化镁(MgO)与氧化钙(CaO)同属基础的碱性氧化物,然而在面对高温熔渣侵蚀时,它们的表现却大相径庭。这种性能上的分化,直接决定了它们在不同冶炼环境,尤其是转炉炼钢工艺中的应用策略。
对于以二氧化硅(SiO2)为主要成分的酸性炉渣,CaO展现出了卓越的抵抗能力。其背后的机理在于,CaO能与侵入的SiO2迅速反应,在耐火材料工作面形成一层高熔点的硅酸二钙(C2S,即2CaO·SiO2)致密层。这个新生相不仅自身熔点高,还能显著提升界面区域炉渣的碱度,导致熔渣黏度急剧增大,流动性降低。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有效抑制了熔渣的进一步渗透和化学侵蚀。正因如此,在处理低碱度炉渣时,添加了CaO的镁钙碳砖(MgO-CaO-C)相比传统的镁碳砖(MgO-C),其耐腐蚀性往往更胜一筹。
然而,当炉渣成分转变为富含氧化铁时,战局便发生了逆转。在这种环境下,MgO的抗侵蚀能力要明显强于CaO。
我们可以将转炉冶炼过程中的侵蚀动态地划分为两个核心阶段:
准确判断耐火材料在不同侵蚀阶段的损伤机理,分析其微观结构演变与元素迁移规律,对于优化材料配方、提升炉衬寿命至关重要。这往往需要借助精密的检测分析手段,对反应后的界面层进行深入表征。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当然,实际工况是复杂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如果炉渣中的氧化铁含量能够控制在较低水平(例如低于10%),那么MgO-CaO-C砖凭借其对酸性组分的强大防御力,依然能够保持优异的综合抗渣性能。这为特定工艺条件下的耐火材料选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