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连续铸造工艺中,中间包不仅是钢水从钢包到结晶器的缓冲容器,更是实现多炉连铸、稳定浇铸温度和净化钢水的关键冶金反应器。其工作衬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生产效率与最终产品质量。一个核心挑战随之而来:如何选择一种既能保证长寿命、施工便捷,又能主动参与冶金过程的内衬材料?
传统的涂抹料或浇注料在施工和干燥环节存在诸多不便。碱性干式振捣料,作为一种先进的解决方案,正是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脱颖而出。它摒弃了水分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衬体的构筑与服役模式。
碱性干式振捣料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成分设计与工作机制。它主要由两种核心骨料——烧结镁砂或烧结镁钙砂——构成,并辅以少量的低温结合剂与中高温烧结剂。
整个生命周期可以看作一个“两步走”的过程:
低温保型阶段: 在施工填充并振实后,衬体需要进行一次低温烘烤(通常在200~300°C)。这一阶段的关键角色是低温结合剂,通常为粉状的固态酚醛树脂。受热后,树脂发生热固化反应,在颗粒间形成初步的结合网络,赋予衬体足够的“保型性”强度,使其在脱去内模后能够维持形态稳定,为后续使用做好准备。
高温烧结阶段: 当高温钢水注入中间包后,工作衬的温度迅速攀升。此时,预先添加的中高温烧结剂开始发挥作用。像镁钙铁砂、软质黏土或铁鳞这类物质,在1200°C以上的高温区会显著促进镁砂骨料的烧结。例如,少量黏土的加入能在1350~1500°C温度范围内,与镁砂反应生成镁橄榄石,最终形成以方镁石和尖晶石为主体、由镁橄榄石紧密结合的坚固烧结层。这个致密的烧结层,正是抵抗钢水侵蚀和冲刷的坚实壁垒。
与传统耐火材料单纯追求耐侵蚀不同,现代中间包工作衬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净化钢水。碱性干式振捣料在这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精确调配烧结镁砂与烧结(或电熔)镁钙砂的比例,可以灵活地控制衬体中的氧化钙(CaO)含量。
高活性的CaO能够有效吸附钢水中的Al2O3等非金属夹杂物,将其转化为低熔点化合物,从而提升钢水的洁净度。这种“主动冶金”功能,是传统湿法材料难以比拟的,因为它从根本上避免了因水分引入而可能导致的CaO水化失效问题。
要实现理想的服役效果,材料的物理特性与施工过程的精细化控制缺一不可。
在粒度设计上,干式振捣料并不追求理论上的最紧密堆积,而是更注重骨料与粉料的合理配比。通常粒度范围控制在0~5 mm,其中大于100 μm的骨料与小于100 μm的粉料,其质量比大致维持在(60~65) : (35~40)。这个配比确保了振实后的致密度与透气性的平衡。
施工过程中的偏析是天敌。加料不均或振动时间过长,都可能导致粗细颗粒分离,造成衬体组织结构不均匀,形成性能上的薄弱点。因此,均匀布料、适时振动,以及严格控制200~300°C的烘烤温度与时间,是确保最终性能达标的必要保障。
下表展示了不同CaO含量的镁质和镁钙质中间包干式振捣料的关键理化性能指标。
表1:不同材质中间包碱性干式振捣料理化性能对比
性能指标 | 测试条件 | 镁质 | 镁钙质-I | 镁钙质-Ⅱ |
---|---|---|---|---|
化学成分 (%) | ||||
MgO | - | ≥85 | ≥75 | ≥60 |
CaO | - | ≤2 | ≥10 | ≥35 |
冷态耐压强度 (MPa) | 250°C, 3h | 10~20 | 8~20 | 8~18 |
1550°C, 3h | 15~25 | 15~26 | 12~23 | |
冷态抗折强度 (MPa) | 250°C, 3h | 3~4 | 3.5~4.5 | 4.0~5.0 |
1550°C, 3h | 5~6 | 5.5~6.5 | 6~7 | |
烧后体积密度 (g·cm-3) | 1550°C, 3h | 2.3~2.4 | 2.3~2.4 | 2.2~2.4 |
烧后线变化率 (%) | 1550°C, 3h | 0~-0.3 | 0~-0.4 | 0~-0.5 |
这些数据清晰地揭示了材料从低温固化到高温烧结后的强度演变、体积稳定性以及不同化学成分带来的性能差异。要确保每一批次的材料都能稳定达到这样的标准,依赖于严谨的质量控制与科学的性能检测。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与传统的碱性涂抹料相比,干式振捣料的优势是全方位的:
总而言之,碱性干式振捣料技术通过巧妙的材料设计,成功地平衡了施工效率、使用寿命和冶金功能等多重目标,代表了现代连铸中间包耐火材料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