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科学的普遍认知中,花岗岩这类无机材料的耐久性似乎远超任何有机组织。然而,现实中的观察却时常颠覆这种直觉。有些石制墓碑的风化速度甚至快到铭文无法撑过一代人的时间。这种现象揭示了一个长期被低估的关键因素:生物作用。如果说在纯粹的物理环境下,岩石的分解和矿物的溶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那么生物的介入则可能将这一过程急剧加速。实验室比对研究与现场观测的数据显示,生物诱导或催化的腐蚀速率,有时可比纯物理化学过程高出万倍之多。
任何材料的生命周期,本质上都由其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以及自身状态共同决定。对于具有商业或文化价值的物品而言,环境条件不仅决定了其寿命,更决定了它是否会遭受生物侵蚀。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水对大理石雕像的侵蚀作用。理论上,高纯度的蒸馏水因其质子浓度极低,溶解能力微乎其微。但如果将这尊雕像放置在面包店或餐厅附近,情况就大为不同。空气中挥发的有机物会被大理石表面吸附,在适宜的湿度下,无处不在的微生物会将其代谢转化为具有侵蚀性的碳酸。水分的侵蚀性就这样被生物过程极大地改变了。
因此,任何关于材料耐久性的排序,都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环境和生物条件下进行考量。本文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无机材料对生物侵蚀的敏感性,重点剖析导致其劣化的相关生物体、生物学现象及作用过程。
自古以来,建筑、雕塑及各类器物大多就地取材。然而,从古埃及、希腊到罗马时代,优质耐用石材的跨地域贸易就已相当普遍。无论是潘泰列克大理石、卡拉拉大理石,还是埃及的斑岩和花岗岩,其在不同文明间的流转与复用都有着详尽记载。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甚至专门就石材的耐久性做过调查。历史经验表明,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致密、不易渗透的岩石来打造传世之作。
碳酸钙是地表最主要的生物成因矿物之一,其来源包括大型骨骼生物的沉积,以及细菌、真菌和藻类代谢活动的副产物。即便是那些看似无结构的碳酸盐岩和砂岩中的碳酸盐胶结物,其形成过程通常也受到了生物催化作用的影响。大理石,作为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的产物,是钙质材料的典型代表。
传统上,石灰华(Travertine)和钙华(Carbonate tuffs)被视为高品质建材。它们是淡水环境中的碳酸钙沉积物,通常由藻类吸收二氧化碳或富含二氧化碳的水平衡作用而形成。这类材料在湿润状态下易于切割加工,干燥后则变得坚硬。许多彩色大理石(碳酸盐角砾岩)源自阿尔卑斯山的三叠纪地层,其黄褐色调来自微量的氧化铁杂质。这些含铁的钙质材料尤其容易在表面形成棕色或红色的膜状或壳状物质,即所谓的“scialbatura”或草酸盐膜。
自罗马时代起,碳酸钙也被广泛用作砂浆、壁泥和壁画的组分。由于其物理和生物劣化机理基本一致,我们将碳酸钙胶结的砂岩也归入钙质材料的范畴进行讨论。准确评估这类材料在特定环境下的劣化风险,需要对微生物活动、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进行综合分析。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材料生物劣化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硅质材料可大致分为四类:
此外,所有经过干燥、烧制或烧结的硅质产品,如土坯、陶瓦、砖、琉璃瓦、玻璃及搪瓷,均可归于此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玻璃、砖和熟料这类所谓的“稳定化熔体”,它们也属于硅质材料的范畴。
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是,将加热的碳酸盐与石英等硅质材料混合,例如波特兰水泥中的硅酸盐矿物复合物,其耐腐蚀性表现得出人意料地优异。罗马工程师发明的“Opus cementicium”(罗马混凝土)便是一个经典案例,这种由沙子和磨碎的软体动物贝壳等混合而成的材料,在建筑和工程中展现了近乎奇迹般的稳定性,成为古代技术中最耐腐蚀的材料之一。
纯金属及其合金在建筑和艺术品中无处不在,但没有一种能够真正永恒不朽。从建筑中用于加固木材、石材和混凝土的金属件,到铅、铜制成的屋顶,再到罗马的马可·奥勒留骑马铜像以及印度那根神秘的“不锈”铁柱,都是金属结构在户外暴露的实例。
金属表面的包浆(Patina)、膜层、锈壳等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艺术价值的一部分。有时,艺术家甚至会有意进行表面处理,以诱导包浆的形成。氢层、氧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在金属表面的形成,可能有助于提升其稳定性与寿命,但也可能在许多情况下加剧原材料的损耗。生物膜(Biofilm)的形成同样具有双重性,尽管它可能起到保护作用,但微生物对金属的攻击远比对矿物表面更频繁,保护作用也相对较弱。
金、银、铜、青铜、黄铜和锡是最早进入人类技术文明的金属。这主要得益于它们的熔炼温度相对较低,加工技术较早被掌握,未给早期文明带来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
从熔体中还原金属铁需要更高的温度。而钢的冶炼,与青铜、黄铜等合金不同,需要精确控制碳及其他元素(如铬、镍、钒)的添加量。除了像大马士革钢这类偶然的发现,不锈钢直到20世纪才开始大规模生产和精密化应用,其主要目标就是获得高耐腐蚀性材料。然而,即便是现代不锈钢,也同样会遭受微生物攻击,产生生物点蚀(biopitting)等劣化现象。
铝、镁、钛、铂等金属在20世纪初才作为工程材料受到关注。它们是极为重要的结构材料,或具有极高的耐腐蚀性,或因其极轻的重量而在航空制造等领域扮演关键角色。在多数应用场景下,相较于这些金属化合物,有机或塑料替代品往往面临着更高的腐蚀和老化风险。
下一篇:材料的火灾物理与化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