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铜及铜合金铸件的质量控制,无损检测(NDT)是贯穿生产与验收全流程的关键环节。它如同医生的诊断工具,在不破坏铸件的前提下,探查其内部与外部的健康状况。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测策略,始于对铜铸件常见缺陷及其形成机理的深刻理解。
常规的检测武库包括目视检测(VT)、液体渗透检测(PT)、射线照相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以及电导试验(ET)。每种方法各有其长,也各有其局限。
要精准选择并解读这些检测方法的结果,我们必须先深入了解铜铸件中那些“不速之客”是如何产生的。
铜铸件极易产生气孔,其主要元凶是氢。氢在铜液中的溶解度非常高,随着金属液的冷却凝固,其溶解度骤降,析出的氢气若来不及逸出,便被禁锢在固态金属中,形成气孔。此外,熔体中溶解的氧化亚铜(Cu2O)所含的氧,在凝固过程中也可能与氢反应生成水蒸气,加剧气孔的形成。这些气孔在多数铜合金中呈现为内部光亮的球状,可能小而弥散,也可能大而集中。
疏松,则可视为一种被气体填充的、组织不致密的缺陷形态。以锡青铜为例,其凝固温度范围很宽,呈现典型的浆状凝固特征。在凝固过程中,大量枝状晶的生长会阻碍液相的有效补缩,形成的枝晶间空隙若被气体占据,便形成了疏松。
所有金属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时,都会发生体积收缩。若铸造工艺设计或操作控制不当,这种收缩无法得到充分补给,便会形成缩孔。与形态规则、内壁光滑的气孔不同,缩孔的形状极不规则,内壁粗糙,可能暴露于表面,也可能隐藏于铸件心部。
不同合金产生缩孔的倾向各异。例如,黄铜这类凝固温度范围窄的合金,倾向于形成集中的大型缩孔。同时,由于熔炼时锌的蒸发能带走一部分气体,黄铜也相对容易获得无气孔的致密铸件。铝青铜同样易于形成集中缩孔,但不易产生疏松。可以说,缩孔的最终形态,是铸件几何外形所导致的内部温度场差异的直接反映。
熔体中的氧化亚铜(Cu2O)不仅是气孔的诱因,也是产生显微裂纹的罪魁祸首。因此,充分的熔炼脱氧是避免这两类缺陷的根本措施。如果这种微裂纹延伸至铸件表面,通过精细操作的液体渗透检测或许能够发现。但对于内部的微裂纹,常规无损检测方法往往束手无策。超声波检测可能会观察到草状波和信号的严重衰减,但仅凭此现象无法确诊,必须结合金相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结论。要获得可靠的检测数据,对检测参数的设定和结果的判读能力要求极高。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铜铸件缺陷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热撕裂则主要发生于具有热脆性的合金中,如锡青铜和铅黄铜。在铸型中冷却时,铸件各部分冷却速度不均,以及铸型、型芯对铸件收缩的阻碍,会产生巨大的内应力。当应力超过材料在高温下的强度极限时,便会发生撕裂。热撕裂可能以可见裂纹的形式出现在表面,也可能深藏于内部,可通过目视、液体渗透或超声波等方法进行探查。
如同其他铸造工艺,铜铸件在熔炼和浇注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也可能引入非金属夹杂物。其来源五花八门:不洁的炉料、不合格的型砂或芯砂、脱落的炉衬或坩埚材料,乃至不合理的浇注系统设计都可能成为源头。通常,尺寸微小且数量稀少的夹杂物对铸件性能影响不大。然而,一旦其尺寸或数量超出技术标准,就必须通过检测严格把关。
偏析是铜铸件中一种更为微妙的缺陷,指的是局部化学成分偏离基体平均成分的现象。例如,锡青铜中常见的枝晶偏析和铅青铜中的铅偏析。偏析的影响是双面的:它通常会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但有时却能提升某些特定性能。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枝晶偏析严重的锡青铜虽然强度不佳,但其耐磨性却非常出色,被誉为“耐磨铜合金”,尤其适合制造薄壁复杂件。在无损检测的评估中,准确识别偏析并将其与其他有害缺陷区分开来,是评判铸件质量的一项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