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温工业领域,耐火材料是保障窑炉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石。其中,镁铬砖凭借其独特的性能组合,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这类耐火制品以方镁石(Periclase)和尖晶石(Spinel)为主要矿物组分,其化学成分通常落在 MgO 55%~80% 与 Cr2O3 8%~20% 的区间内。其核心优势在于高耐火度、优异的高温强度、强大的抗碱性渣侵蚀能力,并对酸性熔渣也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原料提纯技术和烧成工艺的飞跃,镁铬砖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不同的制备路径,赋予了镁铬砖截然不同的显微结构与宏观性能。可以说,理解镁铬砖,核心在于理解其制造方法背后的材料科学。目前,行业内主要将其划分为普通镁铬砖、直接结合镁铬砖、共同烧结镁铬砖、再结合镁铬砖以及熔铸镁铬砖五大类别。它们的性能阶梯,恰好反映了耐火材料技术的演进路线。
制造镁铬砖的根基在于高品质的烧结镁砂和铬铁矿。对原料的苛求是高性能的前提:镁砂纯度需尽可能高,而铬铁矿的化学成分则要求 Cr2O3 含量在30%~45%之间,同时严格控制 CaO 不高于1.5%,以避免在高温下形成低熔点相。
这是镁铬砖家族的“元老”。其生产工艺相对简单:通常以铬矿作为粗颗粒骨料,镁砂作为细粉基质,或将两者按一定粒度级配混合,在1550~1600°C的温度下烧成。
这种工艺的局限性在显微结构中暴露无遗。方镁石与铬矿颗粒之间缺少直接的晶相结合,两者大多被低熔点的硅酸盐相(如镁橄榄石CMS)所“胶结”或隔离开。这种以硅酸盐相为桥梁的结合方式,在高温下成为性能短板,导致其机械强度和抗渣侵蚀能力都相对较差。
直接结合镁铬砖的出现,是针对普通砖性能瓶颈的革命性改良。其生产策略直指要害:一是采用更纯净的原料,尤其是将 SiO2 杂质含量控制在2%以下;二是采用更高的烧成温度。
“直接结合”这个术语,精准地描述了其显微结构的本质变化。由于原料中的低熔点杂质(SiO2)极少,在高温烧结过程中,少量形成的硅酸盐相被挤压到固相晶粒的三角区或角落里,从而让方镁石和铬矿的主晶相能够大面积地直接接触、键合。这种固相与固相之间的直接结合,极大增强了材料的骨架强度。因此,直接结合镁铬砖在高温强度、抗渣性、耐侵蚀冲刷以及1800°C下的体积稳定性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如果说直接结合解决了“有无”的问题,那么共同烧结则追求“更优”的结构均一性。
该工艺的核心在于预合成。将精细配比的镁砂和铬矿细粉混合,进行高温煅烧,目的是预先完成生成二次尖晶石和实现镁砂-铬矿直接结合的固相反应,制备出一种“共同烧结料”。随后,再以此料作为骨料和细粉来制造最终制品。
这种“先合成、再成型”的思路,使得共同烧结镁铬砖的直接结合程度和显微结构均匀性,都优于直接结合砖。其内部含有更多的方镁石脱溶相和晶间二次尖晶石,这赋予了它更胜一筹的高温性能,尤其是在高温强度、抗温度急变性(热震稳定性)和抗渣性方面表现突出。
根据共烧料使用比例的不同,还可细分为“全共同烧结砖”和“部分共同烧结砖”,后者通过调配不同原料组合,可对制品的微观结构和最终性能进行更精细的定制。
再结合镁铬砖的制备,引入了电熔工艺。将镁铬混合粉料在电熔炉中熔融,熔体在冷却析晶过程中,会形成以镁铬尖晶石和方镁石混晶为主相的、微观结构高度均匀的原料。将这种电熔镁铬料破碎至特定粒度,再按常规工艺成型、烧成,便制得了再结合砖。
其显微结构特征是高度的直接结合,以及在基质晶粒(方镁石)内部存在大量弥散分布的尖晶石脱溶相。这些纳米级的脱溶相,从根本上改变了方镁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有效降低了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显著提高了抗热震性,并增强了其抵御酸-碱性熔渣侵蚀的能力。因此,要精准评估这类高端材料的性能,对其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及元素分布进行精细表征至关重要。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显微结构与物相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再结合砖的使用性能与顶级的熔铸砖相近,但由于其内部存在分布均匀的细粒基质和微裂纹网络,使其对温度骤变的敏感性低于熔铸砖,即拥有更好的抗热震性。其综合高温性能,可以说介于直接结合砖与熔铸砖之间。
熔铸镁铬砖代表了这一系列材料的性能顶峰。其工艺最为“硬核”:将镁砂和铬矿混合物在电弧炉内完全熔化成液体,然后将熔体直接浇铸到耐火模具中成型。
熔体在凝固过程中,形成了异常稳定且致密的方镁石和尖晶石结晶组织。这种从液相直接生成的结构,几乎没有气孔,致密度极高,使得熔渣难以渗透。因此,熔铸镁铬砖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高温强度和抗渣蚀性能。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其极高的致密和刚性结构,也意味着内部应力难以通过微裂纹等方式得到释放,导致其热震稳定性相对逊色于再结合砖与共同烧结砖。这是在极端应用场景中进行材料选型时,必须权衡的工程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