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泥回转窑的维护作业中,窑衬耐火砖的局部损坏是常见现象。针对镁铬砖、尖晶石砖等碱性砖进行挖补,并非简单的“填空”操作,而是一项直接关系到窑体结构稳定、生产周期与运行安全的精密工程。操作不当,轻则导致修补区域过早失效,重则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窑衬垮塌。本文将系统梳理碱性砖挖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控制点。
挖补作业的成功与否,始于材料选择的源头。其核心原则是,新砖必须与原有窑衬在物理和化学特性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兼容。
精密的砌筑手法是实现新旧砖体无缝结合、共同承载的关键。
挖补过程中的操作顺序与风险监控,是防止事态扩大的重要保障。
挖补的起点应选择在砖衬最薄弱、损坏最严重处。但为防止引起结构失稳,单次连续挖砖不应超过三环。若需进行多环连续修补,必须采用分段作业法:先安全挖补完成两环后,待其稳定,方可向后继续进行。
在整个挖砖过程中,必须有专人密切监视整环砖的松紧状况。一旦察觉到有整体松动的迹象,必须立刻停止所有挖补作业。此时应迅速使用锁砖铁板,从两侧将松动砖环的环缝插紧,重新进行紧固,直至确认整体不再松动后,才能恢复作业。
挖补是一种经济有效的修复手段,但它并非万能。在某些情况下,坚持局部修补可能弊大于利,此时应果断选择更大范围甚至整体更换。
砖体性能严重劣化:当旧砖本体的强度已严重不足,或遭受严重的碱侵蚀、结构疏松时,即便进行了局部挖补,新砖周边的旧砖也可能很快损坏。特别是在主烧成带,若砖龄超过两年,挖补决策需格外谨慎。对砖体现状的准确评估是决策的关键。
轮带部位的结构性问题:轮带附近是窑体应力集中的区域。如果在该部位的挖补中,发现剩余旧砖存在大面积断层或严重的扭曲变形现象,这往往预示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此时,必须同步检查轮带与筒体的间隙以及筒体的椭圆度。如果存在机械变形,单纯更换耐火砖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因为窑体异常变形而迅速损毁。这种情况下,强烈建议对轮带部位的砖衬进行整体更换,并对窑体进行力学校正。
准确判断耐火材料的剩余强度、侵蚀深度和内部结构损伤,需要借助精密的实验室分析手段。如果您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类似的耐火材料失效分析与质量评估挑战,我们非常乐意与您一同探讨解决方案。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提供耐火材料失效分析及性能评估,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