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金属与陶瓷这两种性质迥异的材料在微观尺度上完美融合,是制备高性能金属陶瓷部件的核心挑战。工艺的第一步是通过压制、注浆、挤压或等静压等手段,将粉末原料塑造成预定形状的“素坯”。对于结构简单的制品,热压法则能一步到位,实现成型与致密化的统一。然而,真正赋予材料卓越性能的关键,在于接下来的烧结环节。
烧结过程必须在严格控制的保护气氛下(通常是氢气或中性气氛)进行,以防止金属相在高温下发生氧化。其工艺窗口的设定极为精妙:烧结温度必须高于金属组元的熔点,但又要低于陶瓷相的烧结温度。这个设定的本质,是利用熔融的金属液相作为粘结剂,填充在固态的陶瓷骨架颗粒之间,通过液相烧结实现材料的致密化。
在这一宏观工艺框架下,微观层面的烧结机理却存在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这直接决定了最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
第一种路径是固相与液相之间不发生显著化学反应的烧结。这种情况常见于氧化物-金属体系,例如Al₂O₃-Cr金属陶瓷。在此过程中,液相金属仅仅扮演着物理“胶水”的角色,它润湿并包裹固态的陶瓷颗粒,通过毛细管力的作用将颗粒拉近,并填充其间的孔隙。整个过程的核心在于物理重排和致密化,界面相对纯净,最终形成一个由金属相粘结的陶瓷颗粒网络。
第二种路径则复杂得多,涉及固相与液相之间发生一定程度的反应。这在碳化物-金属基的金属陶瓷(如硬质合金WC-Co)中尤为典型。当温度升高,金属粘结相(如钴)熔化后,它不仅会润湿碳化物颗粒,还会溶解一部分固相碳化物。这种溶解-再沉淀过程,会极大地促进颗粒的重排、尖角的钝化以及小晶粒的吞并,从而获得更为致密的结构。界面处的反应还会形成新的过渡相,这对优化两相间的结合强度至关重要。然而,反应的程度必须被精确控制,过度反应可能生成脆性相,反而劣化材料性能。
理解这两种烧结机理的差异,对于金属陶瓷的研发与生产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相组成、晶粒尺寸、界面结合状态和孔隙率。那么,如何精确评判一次烧结工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微观结构?如何定量分析界面反应的产物与程度?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