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中心

技术相关

首页>资源中心>技术相关

材料塑性测试新进展:工业需求驱动下的标准演演进

日期:2025-07-23 浏览:122

材料塑性测试新进展:工业需求驱动下的标准演演进

要理解为何业界迫切需要开发新的塑性测量标准,我们不妨先审视一番现有标准在应对当前工业挑战时所暴露出的局限性。

目前,我们能够通过一系列标准化测试,精确规定材料的拉伸/压缩屈服强度、极限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断面收缩率。我们也可以指定加工硬化指数(n值)和塑性应变比(r值),或是界定蠕变速率与应力松弛行为。在各种应变状态下,我们甚至能确定导致局部化或断裂的临界塑性应变。这些参数的检验都有成熟的标准可依。

然而,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是否存在某些对工业应用至关重要的材料塑性属性,却游离于现有标准测试的覆盖范围之外?答案是肯定的。工业界对材料塑性的认知需求,已经超越了现有标准的供给能力。

新成形工艺的数据需求

新材料与新成形方法的涌现,是推动测试标准革新的首要动力。

以超塑性成形(Superplastic Forming, SPF)为例,这项技术虽已应用,但行业内至今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化测试手段,用以判断某种材料的“超塑性”是否足以满足特定应用的严苛要求。这直接导致材料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在材料选型和性能验收上容易产生分歧与争执,也正是这种矛盾在倒逼相关标准的制定进程。

另一个驱动力源于汽车等产品对轻量化的极致追求。这一趋势促使工业界大量采用高强度钢和铝合金。然而,这些新材料的成形特性与传统汽车用合金大相径庭,为其广泛应用设置了障碍。一个尤为棘手的问题是“回弹”(Springback)。在某些成形工序中,高强度材料的回弹量巨大,使得传统的模具设计方法完全失效。回弹现象源于弹性应变、塑性应变、残余应力以及工件复杂形状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为了表征材料的回弹趋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都在着手制定相关标准。ISO标准主要基于日本的JIS H 7702(车用铝合金板材拉伸弯曲回弹评价方法),而ASTM标准则是在整合了大量工业实践经验后刚刚获得批准。

极端工况下的性能表征需求

当材料被用于可预见的极端条件下时,对塑性行为进行精准表征的需求便显得尤为迫切。两个典型的场景是:汽车高速碰撞和建筑钢结构遭遇火灾。

1. 汽车耐撞性 (Crashworthiness)

过去十年间,“耐撞性”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现代汽车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在事故中尽可能保障乘员安全。这就要求车身材料在碰撞发生时的高应变速率下,展现出稳定可复现的变形行为。对现有标准的审视表明,我们缺乏有效获取高应变速率下塑性变形性能数据的测试方法,而这恰恰是准确预测结构在事故中响应的关键。这一需求促使欧洲结构完整性学会(ESIS)开发了其专有的高速率拉伸测试程序。近期,日本也已开发出基于霍普金森杆(Kolsky bar)的测试方法,用以获取这种与应变率相关的塑性数据。可以预见,这些先进方法被提交给标准制定组织(SDO)只是时间问题。

2. 建筑用钢的耐火性 (Fire-Resistive Steel)

对于用于建筑、桥梁等可能遭遇火灾的钢结构,随着温度升高,材料屈服强度的降低和蠕变的发生会导致巨大的塑性应变,严重危及结构的承载能力。日本和德国的钢铁制造商已经开始生产和销售所谓的“耐火钢”,其宣传的耐火性能指标是:在600°C时,屈服强度仍能保持室温值的2/3。这个定义是否科学合理?ASTM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组,探讨“耐火性”的准确内涵。是接受上述的经验性定义,还是应该通过一组标准的或改进的高温拉伸和蠕变测试来定义?甚至,是否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标准测试,例如在升温速率受控的条件下进行拉伸蠕变测试?这些问题都在深入的讨论之中。准确表征材料在高温下的力学行为,对于结构安全至关重要,而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材料高温及高应变速率力学性能测试,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对有限元分析(FEA)的支撑需求

强大的计算机和复杂的分析代码使得精确预测材料的成形过程和服役性能成为可能,前提是必须有准确的材料性能数据作为输入。现代FEA软件可以接受多种形式的塑性数据,从原始的表格化应力-应变曲线,到经过评估的本构方程(如Voce方程)。

然而,现有标准提供的传统数据对于这些高级分析而言,仅仅是“勉强够用”。一个频繁出现的现实难题是,模拟需要获得远超拉伸测试中颈缩和断裂点之后,或者压缩测试中失稳和鼓胀点之后的真实应力-真实应变数据。目前,行业内缺乏数据时的通行做法是进行简单假设,比如根据需要任意延长应力-应变曲线。这种做法显然不够严谨。扭转测试(Torsion Test)能够轻松探测大应变下的材料行为,是填补这一数据空白的理想选择。扭转测试标准在剪切模量测量、疲劳测试和延性测试中已有应用,将其扩展至获取大应变塑性数据,技术上并无不可逾越的障碍。

另一个在高级分析中依赖于假设的领域是材料的多轴加工硬化行为。大多数分析默认屈服面随应变成比例均匀扩大,即各向同性硬化(Isotropic Hardening)。但大量研究表明,在许多情况下,假设屈服面的圆心在应力空间中移动,即随动硬化(Kinematic Hardening),会得到更接近真实情况的结果。如果能有一种标准化的方法来精确测量屈服面的真实演化行为,无疑将极大提升预测的准确性。近年来,在杯突变形试验中测量应力的技术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带来了曙光。尽管这些前沿技术要最终转化为行业标准,可能还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它们指明了材料塑性表征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于我们
CMA资质认定证书
CMA资质认定证书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ML证书
CML证书
液相色谱仪
液相色谱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跌落试验机
跌落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落镖冲击试验仪
落镖冲击试验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报告查询
联系电话
0371-67646483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首页 检测领域 服务项目 咨询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