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水泥生产线而言,回转窑窑衬的寿命是决定其稳定运行和生产成本的关键制约因素。延长窑衬的使用周期,其核心在于深入理解并有效控制耐火材料的损耗。在复杂的工况下,耐火材料的磨损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机理复合作用的体现。对其进行精确的诊断,是制定优化措施,无论是调整工作负荷还是提升材料性能的根本前提。通常,我们可以将这些复杂的磨损行为归结为三种核心模式:黏着磨损、磨粒磨损与腐蚀磨损。
在水泥窑的高温区域,例如窑口,黏着磨损是耐火材料失效的主要形式。这种磨损本质上是一种界面现象,发生在窑料与耐火材料衬体的接触面之间。其破坏过程可以描绘为一个动态的微观“撕裂”循环:
这个过程的破坏力与法向载荷的大小成正比,而与被磨损材料的屈服强度成反比。换言之,窑内物料压力越大,磨损越剧烈;而耐火材料自身在高温下的强度(即热态强度)越高,抵抗这种“撕裂”的能力就越强。因此,针对高温区的磨损问题,提升耐火材料的热态强度是一条直接且有效的技术路径。
当温度降低,材料塑性减弱,磨粒磨损便上升为主要的破坏形式。这是典型的机械磨损,根据磨粒承受应力水平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进一步细分为三种不同的子类型。
这种模式最具侵略性。当硬质磨粒的尖角以足够大的作用力凿入耐火材料表面时,随着相对运动的发生,磨粒就像一把微型刻刀,从材料表面切削下一条条组织,在宏观上表现为明显的沟槽。
当磨粒夹在两个相对运动的表面之间,承受的局部应力超过了磨粒自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发生这种磨损。其特征是,磨粒在被不断碾碎的同时,也对耐火材料表面施加了巨大的冲击和压碎作用,导致耐火材料表层发生碎裂和剥落。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过程。
这是最常见也最缓和的一种磨粒磨损。磨粒承受的应力不足以使其破碎,但足以在耐火材料表面造成划痕。破坏往往从材料的薄弱环节,如骨料与基质的结合界面开始。在循环的低应力疲劳作用下,界面处萌生微裂纹并逐渐扩展,最终导致骨料颗粒的脱落。这是一种缓慢但持续的损耗。
总的来看,磨粒磨损遵循一个普遍规律:磨粒的硬度越高、数量越多,或者耐火材料自身的硬度越低,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越大,磨损就越严重。对这些磨损形式进行准确的失效分析,是选择合适耐火材料或优化工艺参数的基础。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磨损性能,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腐蚀磨损是力学磨损与化学侵蚀两种或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下的加速破坏过程。单纯的磨损或单纯的腐蚀可能都不会造成严重的破坏,但当它们同时存在时,其破坏效应往往呈倍数增长。
其典型的作用循环如下:
这个“力学损伤 → 化学侵蚀 → 性能弱化 → 机械剥离”的恶性循环,使得材料损耗的速度远远超过任何单一机理作用下的速度。理解这一协同机制,对于设计耐碱、耐氯、高致密度的耐火材料至关重要。